昨天的男子百米跑,老将苏炳添在半决赛跑出9秒83的成绩时,网友们都炸了!
苏炳添创造历史!成为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!
他做到了,9.83秒是属于亚洲人的奇迹!
然而总有些不和谐的声音,一些韩国网友在震撼之余对苏炳添的成绩提出质疑。
原因是 1989 年出生的苏炳添,已经三十二岁了,他们不相信苏炳添在这个年龄还能跑出这么好的成绩,怀疑他是不是吃药了。
小编听了后觉得这些人真是缺脑子,借用现在网上很火的神曲《尿床记》,她编了一首:
“30多岁怎么了?
30多岁怎么了?
你是活不过30岁吗?
再说你看不惯关掉不就行了吗
哼哼不理你了”
谁说 30 多岁不可能,别说 30 岁,这次东京奥运赛场里,还有一位 58 岁的奥运选手,倪夏莲呢。
她是第五次征战奥运会,虽然最终以3:4惜败给17岁的韩国少女申裕斌,但其实胜负已经不重要了。
用倪夏莲的话说就是:
“主要为了锻炼身体,能顺手参加奥运会的话,也还行吧~身体好最重要了。”
所以说啊,有些人缺的不是脑子而是“思维”:
“思维模式决定了人们的奋斗目标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定义。”
——《终身成长》
在体育界,大家都相信天赋。“与生俱来”这些概念就是从体育界传出来的。
一个运动员,要想成为冠军就得有所谓的“冠军相”。
然而,有一些优秀的运动员无法成为冠军,并不是因为他们天赋不够或是年龄偏大,而是缺乏一样东西:冠军的思维模式 —— 成长型思维。
在《终身成长》中,作者讲到:
“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,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,这也正是我们在这些冠军身上看到的。”
就比如今天的篮球巨星迈克尔·乔丹,当初也不过是普通的小球员而已。
别人看到乔丹时只看到了他努力过后完美的身体素质,但对乔丹来说:“成功源于人的头脑。坚韧的意志和决心比某些身体上的优势更强有力。”
他不是一个天才,但可能在整个体育史上最努力的球员。
公牛队之前的助理教练约翰·巴赫(John Bach)就说他是:“一个不断想提高自己天赋的天才”。
苏炳添也是一样,他说:
“曾经,全世界都说亚洲人破不了10秒,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,做到了。大家的定论不是结果。很多东西你不去尝试,哪里知道结果呢?”
前两天,我们在上海、北京、成都三地分别做了一场为期3天的青少年双语演讲训练营,第三天孩子们要在老师、家长和同学们面前脱稿演讲。
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有好几次,到最后一天担心自己发挥不好,不想上场的都不是能力比较弱的学生,反而是英语水平相对来讲比较高的“学霸”。
在做高管教练的时候,我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。
很多高管都曾经是令人羡慕的“学霸”,但在通往职场的”冠军“之路时,虽然也很努力,但却总是差那么一点。
他们差的是对“失败”的理解。
“成长型思维”的标志是在事情进展不那么顺利——表现得不够好、情绪不太对的情况下,依然有取得胜利的能力和信念。
他们把失败当作一种有意思的学习。
而学霸则是一个双刃剑。
当把“成功”变成一个“身份”,不但不会起到激励的效果,反而会成为一个枷锁。因为不能承受失败的风险,索性就不尝试。
在职场中的表现就是凡事求稳,任何时候都想要拥有所有的信息再做决定,以防万一。但作为一个高管,对风险的容忍度
因此在我们的训练营里,所有老师都致力于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,让孩子们知道,失败是一种行为,而不是一种身份。
比如我们有一个辩论的环节,有个孩子把“debate”听成了“donate”, 当他大声说出来的时候,全场哄堂大笑。
他自己也觉得很尴尬,这时候 Hubert 教练冲上来,边跟他击掌边说:
“Mistake is an interesting way of learning! ”
“错误就是有意思的学习!”
迈克尔·乔丹在他最喜欢的一则耐克广告中说:
“我有超过 9000 次投篮没有命中。曾经输掉约300 场比赛。有 26 次,人们相信我会投出决胜的一球,但是我没有。”
你可以确定的是,在他说的这些比赛结束之后,他肯定回去进行了上百次投篮训练。
因为他相信,正是这些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。
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会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,挫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,它是一记警钟。
正如苏炳添在一次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的采访中讲到的:
“我发现,如果在一个项目中,你一直是一个领军人物,你可能会很安逸,是很难想到要去做出改变的。
只有更强大的对手出现的时候,你才会把自己的神经绷紧,才会想到:已经有人超越我了,我要不要追上去?”
毋庸置疑,所有的运动员都是以对身体的不断挖掘为代价的,因此年龄终究会成为他们的限制。
在一次采访中苏炳添说到:“有一次比赛他拿到运动员名单,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80后,在那一刻他感叹到:是老了!”。
但在职场中,80后可谓正当时。
我的所有高管教练客户几乎都是80后,作为公司一把手的后备军,他们正在走上自己的职业巅峰。
然而,作为职场上的运动员,最终能不能走到山顶,虽然也拼体力,但拼的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,其中就包括“思维模式”。
“固定型思维”模式中的人则认为,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能力和动力。
指望靠自己的天赋带你过关斩将,当天赋做不到的时候,就听天由命吧,通过抱怨和责怪别人来保护他们自己。
而拥有“成长型思维”的人,相信自己掌控着自己走向成功以及保持成功的过程。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自我怀疑,更不要说来自于他人的质疑。
我在42岁的时候离开外企,开始创业的时候,也曾经非常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做生意的料儿。
每时每刻都在挑战,就像每个运动员不断的问自己一样反问自己:“什么时候到了自己的极限时刻?”
每个顶级运动员都是在这样不断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挖掘下,一步步走上自己的巅峰。
我们也是一样。
只要在路上,一切都不晚。
——写在最后——
作家史铁生在《病隙碎笔》中如此写道:“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,放心大胆的走你的夜路。”
在我们成长和前行的道路上,一定会伴随着各种声音,请不要被那些嘈杂的声音所影响。
记住,不要让别人定义你的人生,更不要妄自菲薄,过早地定义自己
你可能也喜欢
- 解放军兵力集结台海,“靶区”被两度横穿,我军打破台军一个先例
- 国潮崛起 新国货爆品缘何频频“出圈”?
- 胡一天章若楠同回酒店被猜恋情 双方回应均否认
- 动车组乘务人员工作期间调情,竟当着乘客的面亲热,网友炸开了锅
- 父亲的入党志愿书
- 平均年龄8岁的“天府少年团”出道即更名 所属培训基地已搬空
- 央视曝光饭圈乱象,粉头反向圈钱,涉及多位明星
- 文昌笔佩戴禁忌,原来有这么多的禁忌不可犯
- “审判蔡英文”在岛内响起!彭文正明确表态,张亚中有大动作
- 梅西满分!最精彩的不仅是独造4球,还有这个珍贵镜头
- 9月23日国内原油期货涨1.65%
- 北京发布暴雨蓝色预警:今日14时起有大到暴雨
- 为强军兴军提供高素质兵员支撑(金台点兵)
- 上海加装电梯创新“保险+服务”管理模式,开设加装电梯管理经费账户
- 3天2.5亿,《妖铃铃》赢了票房输了口碑,网友:陈可辛真的没说错
-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:要求会员单位对张哲瀚进行从业抵制
- 真实的八百壮士最后结局怎么样?跟电影不太一样
- 2021香港小姐12強
- 「新华日报」搭建平台,赋能交通冶金融合发展
- 迷信害死人!印度5岁女孩惨遭“活祭”,神秘仪式令人不寒而栗